中共萍乡市委 萍乡市人大 萍乡市政协
 
 首页
当前栏目: 首页>新闻>萍乡要闻>领导言论
凝心聚力谋发展 真抓实干促变样 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6-10-11     来源:萍乡日报 字号:[            ]

(2016年9月24日)

  李小豹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萍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萍乡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我市在“三年大变样”擂鼓奋进的起步期、改革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促变样,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萍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作为,顽强拼搏,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克服了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的叠加困难,应对了多起严重腐败案件造成的复杂局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重要成绩。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12.39亿元、财政总收入130.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6.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0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2倍、2.5倍、1.9倍和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5元,年均增长11.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6元,年均增长13.47%。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初步预计,生产总值将突破950亿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40亿元。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萍乡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型升级持续加快。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64.2亿元,是2010年的1.5倍;新兴产业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3%,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23个,是2010年的2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3家,是2010年的1.5倍。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是2010年的5倍;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0亿元,是2010年的3倍;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挂牌新三板企业5家。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8.1∶63.3∶28.6调整为6.9∶56.7∶36.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市行政中心、安源大剧院等投入使用,南正街改造顺利进行,萍水湿地公园已见雏形,玉湖公园提升改造快速推进,新老城区建设不断升级;沪昆高铁、萍洪高速、昌栗高速、吉莲高速、衡茶吉铁路全面通车,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位列全省第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公立医院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公车改革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落实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战略,加强定期交流,启动系列项目,赣西三市合作深入推进;与长沙、株洲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已由赣湘两省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赣湘合作迈出新步伐。2015年外贸出口12.53亿美元,是2010年的2.8倍;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是2010年的2倍,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累计投入民生类资金465亿元,全面完成国务院、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各项民生工程指标。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萍乡高专成功升本,结束了萍乡无本科院校的历史。文化创作成绩显著,广播剧《本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老阿姨》在全国巡演,电影《老阿姨》在全国公映,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食品药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市人民医院新院建成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保持均衡发展,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老年事业不断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稳步推进,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麻山、五陂下取水口上移工程全面完成,萍乡人民喝上了安全优质水。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法治萍乡建设稳步推进,“六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信访工作综合考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公众安全感、治安好转率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平安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市,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创造性开展支部结对“共学共做共促”,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三大工程”,推出了龚全珍、杨斌圣、胡启初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典型,打造了“龚全珍工作室”、“民心民声互动平台”等群众工作新平台,被中组部列为全国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任期制9个工作联系点之一,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坚持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理论武装,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拓宽干部实践锻炼渠道,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好干部标准,改进考核考察办法,探索科学比选干部新方式,选拔任用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坚持从严治吏,强化干部日常管理,全方位干部教育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地生根。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加强纪律教育,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深化源头治腐工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工作作风专项整治,着力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五年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连续六届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民融合不断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萍乡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省驻萍各单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旅居港澳台和海内外的萍乡籍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萍乡建设发展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启示弥足珍贵。五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萍乡工作:

  必须坚持转型发展,把握正确方向。五年来,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刻把握资源枯竭市情,紧扣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城市转型”“奋力把经济搞上去、切实把作风正过来”“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等重要战略部署,符合中央、省委精神,符合地方工作实际,有力推动了萍乡转型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就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创萍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了“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公立医院、农村土地制度等一大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生机与活力。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政府创新引导资金投入,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了发展新动能。实践证明,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增强发展活力,创造更多发展优势。

  必须坚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五年来,市委勇于担当,敢于攻坚克难,在希望极其渺茫的情况下,成功争取到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萍乡城市建设赢得了历史性机遇;启动了萍乡规模最大的南正街旧城改造项目,一举破解了困扰萍乡城市发展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喜获2015年度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市,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实践证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就一定能够破解一切发展难题,干出更大的事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大幅度增加民生投入,社会民生主要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始终积极回应群众利益诉求,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和平安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实践证明,稳定系于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凝聚起长治久安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五年来,面对多起腐败案件连发的复杂局面,市委旗帜鲜明,痛定思痛,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持续保持正风肃纪、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重构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践证明,事业成败关键在党,管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沉痛教训,必须坚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决心信心,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层层压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坚定不移反腐败,驰而不息抓作风,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治理欠账较多,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风还不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

  展望未来五年,萍乡将开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科学研判形势,我们既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更拥有一系列难得的战略机遇。从国内外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但也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与挑战,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我国经济已经站在了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也面临“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经济转型、产业突破面临很大考验。从市内外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试验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使用,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将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沪昆高铁全线贯通并与武广高铁接通,市内高速、国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为我市加快发展赢得了区位优势。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机遇和挑战交织,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争取主动、赢得优势,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萍乡光荣历史、无愧于200万萍乡人民的优秀业绩。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促变样,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开明开放、文明幸福、和谐平安的新萍乡,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学把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市建设明显提速、民生事业明显进步、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8%;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莲花县2018年底摘掉贫困县帽子。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始终大干实干快干,加快推进“五个新萍乡”建设,全面开创“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的新萍乡

  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协调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努力使萍乡的经济实力更强,发展质量更高,产业结构更优,特色优势更鲜明,再创萍乡经济新辉煌。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任务。综合运用国家政策、市场倒逼等方式,引导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严格节能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高耗低效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从产业政策、金融服务、成本减负、职工安置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扶持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促进企业减量提质增效。从降低企业能源和融资成本、清理涉企收费和落实奖补政策等方面下功夫,扎实做好降成本工作,帮助企业轻装上阵、转型发展。继续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确保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重视、支持传统产业和本土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电瓷、环保陶瓷、烟花鞭炮等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工业发展基石,凸显产业发展特色,再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毫不动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坚持靠大联强,培育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引导同类同行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拓宽工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严格耕地保护,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寒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统筹推进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重点抓好杂交水稻种业、绿色生猪养殖、食草牛羊养殖和油菜油茶、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精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全面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抓好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生态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切实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资源利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加快金融商务区、全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道,促进金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抓好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带动商务会展、工程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加快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统筹推进家政、住房、养老护理、教育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高标准系统规划旅游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统筹武功山、安源、杨岐山、荷博园旅游开发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以创建国家5A景区带动服务品质提升。加快连点成面的旅游交通干线建设,发掘各类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文化观光体验等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开发,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努力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把萍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人文旅游城市。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的新萍乡

  要始终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大手笔的气魄,加快城市建设升级,做美扮靓城乡,努力使萍乡的城市更宜居,生态更优良,乡村更秀美,重塑“赣西明珠”新形象。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渗透到城市道路、建筑、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打造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以中环路建设为外围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布局;以萍水河改造提升为主轴,建设贯通全城的亲水风景带,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加快老城区建设升级,大力推动城南片区建设,全面完成南正街改造,抓好内涝区治理,完善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便民利民水平。充分发挥高铁的辐射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新城区规划建设,切实加快玉湖片区和萍水湖片区建设步伐,加速推进金融商务区、奥体中心、教育园区、住房和商业地产开发建设,努力把新城区打造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把萍乡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现代化都市。

  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城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推进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努力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打造“一核、两区、五水、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实现“扮靓源头五水,绽放生态萍乡”目标。继续实行全市性封山育林,积极推进造林绿化,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公园,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推进农业源减排,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萍乡样板”。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统一协调、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原则,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网格,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推动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规范建筑工地施工管理,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推进环卫服务规范化、市场化、长效化,确保城市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点建设,规范农民建房管理,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建设开明开放的新萍乡

  要始终坚持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懈怠、开放不止步,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瓶颈制约,切实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再现萍乡敢为人先新气象。

  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削减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确保企业申办时间大幅压缩、投资项目审批全面提速、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落实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经济发展管理权限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安源景区、山口岩库区的事权关系,积极探索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重点镇享有县级同等经济管理权限的体制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完善公平准入、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支持非公经济、中小微型企业更好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严格保护农户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依法稳妥推动土地流转。

  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全力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匹配。深入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双创”,以大众创业培育增长新动力,以万众创新支撑未来新发展,使创业创新成为支撑全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坚持以事业引人、用待遇留人,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学术学科带头人,培育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真正为萍乡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支撑。 不断提升开放水平。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全面融入长株潭城市群、新宜萍城市群,切实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体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协调推进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先行启动试验区湘东园区和上栗园区建设,构建“一区两园”的空间布局,探索建立赣湘“共同管理”体制机制,把萍乡打造成赣湘合作的桥头堡。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突出“招大引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切实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优强项目。协助推动渝长厦高铁规划建设,启动武功山通用机场建设,大力推进萍莲高速、串联三大景区的生态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大交通格局,打通对外开放的交通“经络”。

  (四)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建设文明幸福的新萍乡

  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努力让老百姓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着力提高教育体育现代化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争创全省一流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调整全市中小学校和职校网点布局,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萍乡学院和各类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萍乡卫校提高办学层次,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增强人民体质。

  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推出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网络动漫、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安源红色文化、杨岐禅宗文化、傩文化、花炮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加强萍乡春锣、采茶戏等地方文化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擦亮萍乡文化“名片”,全面提升萍乡文化影响力。

  着力促进人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优生优育,全面落实“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医养融合式发展。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和残疾人康复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优化城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化医疗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和管理,努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着力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国防教育,支持国防事业发展,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力抓好特困片区莲花县和原中央苏区县振兴发展,推进深山移民搬迁和贫困村整体推进工作,确保莲花县2018年底、其他县区2017年底完成脱贫任务。认真落实“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工作要求,加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扶贫成效。健全地区协作、党政军机关和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坚决落实扶贫脱贫工作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推动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五)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的新萍乡

  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再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新篇章。

  深化法治萍乡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萍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全面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更好服务地方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法治监督,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和创新党的统战工作,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萍乡发展献计出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深化社保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城乡就业稳定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统筹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深化平安萍乡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着力实施“企业可防、政府可控”工程,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努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着力构建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天网地网工程建设,提升社会面动态控制水平。坚决打击邪教势力,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学以致用,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保持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先行先试的探索勇气,冲破思维定势、打破发展瓶颈、突破路径依赖,以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推动萍乡的大发展。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改革发展强大正能量。充分发挥我市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安源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开展向龚全珍、杨斌圣、胡启初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引导全市党员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更好地发挥党委全会的作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突出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干部个人成长纪实大数据,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干部,真正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用提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及时调整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格局。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用好各年龄阶段干部,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大力推进精准化培训,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提升各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认真落实党的老干部工作政策,切实从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怀老干部。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完善县乡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推进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行政治责任、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服务平台,把更多资源投向基层,切实解决联系服务党员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增强党的影响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先锋创绩”百分制考核,组织引导广大党员“走前列、作表率”。继续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关心爱护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基层干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坚持中深化、深化中坚持,把作风建设抓细抓常抓长,抓出成效,抓出变化,抓出形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重实干、抓落实、求实效的导向,推动各级干部大干实干快干,以干部作风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变样。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坚持领导带头示范,不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紧盯隐身变形、反弹回潮等新形式、新问题,严查快办、露头就打,越往后执纪越严,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问题。持续开展工作作风和机关效能集中整治,强化问责力度,切实解决干部庸懒散等问题。畅通干部作风监督渠道,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让干部作风问题无处遁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规范厉行节约、职务消费、公务接待等制度,建立督查和考评问责机制,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用常态化问责倒逼各级干部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纪律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党纪,筑牢理想信念“高线”,坚守纪律规矩“底线”。坚持挺纪在前、纪严于法、纪法分开,认真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做到抓早抓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动辄则咎,有纪必执、执纪必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大对县、乡两级巡察力度,推进巡察全覆盖,切实发挥巡察的利剑作用。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源头治腐,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坚持正确执纪导向,倡导“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追究诬告者,惩处腐败者,努力营造大干实干快干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发展号角已经吹响,美好前景鼓舞人心。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大干实干快干,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隐私声明 版权声明 功能说明 常见问题
主办: 萍乡市人民政府  承办: 萍乡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萍乡市信息中心
运行管理: 萍乡市政府网站服务中心  赣ICP备05006704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6030202000134
萍乡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799-6881101 举报平台